前言:墻之道城之道
2017年12月6日,《對話中國品牌》欄目之“墻之道城之道”在央視發現之旅頻道震撼上線。久諾集團董事長王志鵬帶著他的創富故事、帶著他對外墻的熱忱、帶著他對建筑和城市的建設理念,與央視名嘴水均益先生進行了一次深度的對話,就“中國的城市形象和建筑的復興之路”展開探討。
大大小小的外墻裝飾企業不勝枚舉,久諾為何能搶先登陸央視?董事長王志鵬為何能與水均益面對面?節目播出后為何業界能引起轟動?我們將逐步為大家揭開謎底。
把握時代發展機遇洞察行業風向
作為創始人,董事長王志鵬帶領久諾從一間名不見經傳的小廠一路走到上市,這其中飽含的不只是辛勞的付出、不只是他對建筑的執著,更蘊含著他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善于把握時代機遇的能力,用董事長王志鵬在節目中的話來說他所遇到的時代機遇主要有幾點:

a.城市化進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現階段已進入高速城市化時期。城市化進程對各類產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城市化的推進也為諸如久諾這樣的民營企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讓企業的發展有了更廣泛的市場和空間。
b.房地產業發展:不可否認的是,過去三十年,粗放式的中國房地產業逐步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房地產市場健康、穩步、繁榮的發展狀態,對建筑外飾面需求的增長,為外墻裝飾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c.綠色節能建筑興起:市場種種利好為建筑業帶來無限的發展空間,各類形態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人們推崇天然石材的尊貴與大方,然而,受限于天然石材不可再生、高造價、質量重、安全系數低等特點,加上市場對建筑產品的節能、減耗、環保等要求的高要求,以及國家對綠色建筑的嚴格把控,新型石材替代品蓄勢待發,久諾董事長王志鵬也正是用他敏銳的眼光捕捉到了仿石市場廣泛的發展空間。
d.外墻形態演變:城市化進程、房地產業發展、綠色節能建筑興起,人們精神追求的豐富性,使得建筑市場的發展也呈現多樣化。從裸墻、抹灰、石材、涂料、真石漆、一體板的演變,董事長王志鵬牢牢抓住行業風向,開發適應于市場需求的產品,基于種種時代發展契機,久諾得以在外墻裝飾行業立足。
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理念先行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明的主要載體,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城市形象日益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然而就是在“快餐式”的時代背景下,“復制-粘貼”模式在城市建筑中大規模出現,“千城一面”的現象嚴重,城市缺乏個性,文化遺產難以傳承。

訪談中,久諾董事長王志鵬以其從業數十載的經驗首談城市建設與文化復興。作為一個企業家,他從“盈利為先”的桎梏中跳脫出來。他認為中國現代建筑不考慮傳統文化、一味追求現代化的發展意識亟需改變,無論是城市規劃管理還是城市建設者都應該處于引導位置,加強對城市形象的重視。
“快餐式”文化迅猛發展,我們看得見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卻看不見歷史的風云更迭,文化的變幻浮沉。我們敬畏古代文明、我們崇尚古代建筑,然而深受外來文化沖擊的中國在上個世紀經歷了“忽如一夜春風來”的發展新勢頭,盲目追隨膜拜西方,建筑嚴重脫離功能需求、經濟背景、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中國建筑無法擁有自己的本質特色,建筑內涵更無從談起。
中央重磅政策出臺改變刻不容緩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于保護傳承文化遺傳,《意見》提出: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搶救保護瀕危文物,實施館藏文物修復計劃,加強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管理,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做好傳統民居、歷史建筑、革命文化紀念地、農業遺產、工業遺產保護工作。
深入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價值,提煉精選一批凸顯文化特色的經典性元素和標志性符號,納入城鎮化建設、城市規劃設計,合理應用于城市雕塑、廣場園林等公共空間,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挖掘整理傳統建筑文化,鼓勵建筑設計繼承創新,推進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工作,延續城市文脈。加強“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發掘和保護一批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鎮和村莊。
久諾積極響應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呼喚,以提升城市和建筑的形象為己任,踐行裝配式建筑理念,推動建筑文化復興。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久諾董事長王志鵬除了擁有深刻的市場洞察力,抓住時代機遇的外,更站在時代角度、站在城市建設角度,為行業的發展方向做指引,外墻裝飾從業者做的不只是建筑涂裝,更需要做城市的美容師,做傳統文化的維護與傳承者。
